close

WeTeach第一次參展經驗@Maker Faire TPE圓滿落幕,在一小時的工作坊中,從12-60歲的與會者反應好熱烈!因此,我們將這次展會的內容分兩篇紀錄,台上的『概念簡報』及台下的『體驗工作坊』,以下是第一篇:

- - 

要瞭解WeTeach的概念,必須先瞭解台灣的教育現況:

【對多數人而言,為期九年至十二年的義務教育,是一趟無明確動機的學習之旅。】

在這趟旅程中,我們要經歷的是什麼呢?大概就是不知為何而去的學校(一去少說要去九年)、不知為何而上的課(每週三、四十個小時,加上補習與才藝就更多)、不知為何而考的試,最後得到了一些不確定代表什麼的成績;然後根據這些成績的分配,選擇了一個『可能比較有興趣』的類組,而在十二年教育的最後,有人直接進入了職場,而大多數人要迎接的,是可能是此生最重要的大考。

而學生們也就根據大考成績及微薄的職涯知識,在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、也來不及好好探索的狀態下,選了一個可能只知道系名,卻不太清楚內容及出路的系,然後下去讀四年。在這四年中,幸運的人會在各樣的機會中,找到自己可能想做什麼;但也未必有時間好好利用大學的資源,預備好自己進入職場,甚至不知道預備的方向,有心無力。而另一群不幸運的人,畢業後則需要打開人力銀行,開始根據工作性質、薪資、工時、工作地點...條件,開始篩選與投履歷,最後成功錄取的公司就去上班。

但不幸的是,根據104人力銀行做的統計,新鮮人第一份工作維持的時間,平均不到一年。為什麼?

我們認為原因在於,台灣教育的方向與內容,從一開始就只教專家想教或覺得該教的,而非以幫助學生就業為導向;現今網路上的資源豐富度遠勝過課本,試問若在學校的十幾年,不能引導學生為未來的幾十年預備,那學生到底為何要去學校?在興趣與天賦難以發展的校園中,無怪乎自學日漸興盛,在在顯示出現行的教育方針,已不符合時代需要!

--

而對於目前的需要,我們提出的解法為:

【將各領域職業內容濃縮為課程、以職人為業師,讓學生藉著修課認識各大領域】

從關懷學生個體的角度切入,我們希望看到的是:每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個性、天賦和興趣,加上學校的幫助,在最適合自己的領域發展,少走冤枉路;若從政府的角度切入,我們希望看到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及平均化,讓每個人都能有效發展(我想這也是國民義務教育的本意)。

當我們以目標為導向來設定過程,這一切就清楚多了!因為最該修的不再是知識性的學科,而是每個領域的探索課程;亦即知識的植入不再是學習的主要目標,認識各領域的內涵才是,而學科只是輔助。這看似顛覆,但其實非常實際,因為在任何一個職場中,都不是懂得多的有用,而是能解決問題的有用!而與其解決考卷上虛擬的問題,不如在職人的引導下,直接接觸社會中現存、實存的問題;因為職場中每個有經濟價值的Solution,都結合了許多知識與經驗,若能把其中的邏輯講得清楚,這樣的『做中學』就會更具意義!

--

對學生而言,傳統的考試,大多套公式就能解決;但我們認為,新的方式有幾種優點:

一、在職人的分享下,能想像未來的生活圈與生活方式,思考這是否適合自己,少走冤枉路

二、能激勵學生做綜合性的創新思考,也將發現許多學科應用的機會,而進一步找到學習的動機,甚至帶入生活中解決問題

三、不同專長與背景的學生們,都可能給出新觀點,有無限可能,能培養下一代具有Maker精神

以本次工作坊與在台大舉辦的講座為例,不僅講解漆料的種類、化學成分及相關原理,更教大家如何把牆壁批平?如何刷漆刷得漂亮又不滴?也帶大家認識油漆師傅的生活與薪資、產業需求...等等,是綜合性的理解。在這個前提下,對化學有興趣的可以研發新塗料;對美學有興趣的,在認識新材料後可以更多元創作;即便是想以此為職業的,認識師傅也就等於多了入行的路...(圖為師傅現場教學,小五學生超有天分,刷漆都不會滴)

--

這些靠著少數個人或平台,絕對是不可能的;在這個打群架的時代,We're stronger together

因此我們認為,有幾個角色是不可少的:

WeTeach的角色,在於成為職人社群與師生社群間的橋樑,盡力把複雜的職業生活『微型化』,讓參與的門檻降低(時間與金錢都是),也把這樣的課程帶到學校裡面;而若找到興趣的學生,可進入職人社群中進一步修習更多課程,步入專業的殿堂。同時我們也用新媒體來關心教育,讓親、師、生三方能夠有更多管道接收資訊,對教育有更多元的想像,而非只定睛於考試成績上。

我們相信這會是台灣必然的方向之一,希望這一點點努力,能成為教改的元素之一,幫助到更多學生。

(撰文者:坤平)

arrow
arrow

    weteache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